奇异果体育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 | 杨振斌:以体育塑人格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6-14 18:47

  奇异果体育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 | 杨振斌:以体育塑人格198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,1986年8月本科毕业留校,并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。曾任清华大学团委、自动化系党委、校科技处常务副处长、科技开发部主任、党委学生部部长、校党委、教育部思想工作司司长、厦门大学、吉林大学等职,党的十九大代表。现任上海交通大学,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

  “初中高中5年,我坚持了5年的长跑和冷水浴。”尽管已过去40年,杨振斌仍对当年的“壮举”引以为豪。

  如果说中学时期的锻炼是对自我严格要求的自发行动,那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,园子里的体育文化则让杨振斌将锻炼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。

  “这主要得益于清华体育的第一课堂。”至今,杨振斌仍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上体育课的情境,“我的体育老师王毅很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把群众体育搞得有声有色。”

  1988年校运会上,自动化系首夺马约翰杯,校领导与自动化系师生合影。左3站立者为杨振斌,时任自动化系团委

  王毅老师为杨振斌所在的自12班上体育课。当时学校将引体向上和1500米跑作为衡量班级运动水平的重要指标。“在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,王老师鼓励我们说,你们班成绩不错,好好练,有望在全年级70多个班级中拿到团体冠军”,杨振斌还记得同学们听到王老师这番话后为之振奋的神情,“但没多久,王老师又说,他所带的另外两个班,特别是光1班的成绩追上来了。”听到这里,自12班的集体荣誉感被极大地激发,大家都铆足了劲要争第一名。

  杨振斌记得那时班里有一名同学,臂力就是不行,其他同学能拉几十个引体向上,而他每次最多只能拉两三个。看到可能要给全班冲冠军拉后腿,这位同学心理压力很大,更加刻苦地训练了。“测试那天,轮到这位同学时,全班同学都围在单杠周边,他拉一个,同学们就数一个数”,在全班同学的数数和加油下,这位同学破纪录地拉了8个引体向上。

  集体荣誉感成为同学们进取向上的强大动力。“那天成绩最好的同学拉了50多个,但等到他落地之后,发现手掌上磨掉了一层皮。”

  1993年,自动化系男篮代表清华荣获北京市高校群体男篮冠军。左4站立者为时任自动化系党委杨振斌

  还有一次体育课上,班里进行1500米测试,别的系的一位同学因为在本班没有参加成,就跑过来跟着自12班一起测,结果他跑了五分半钟,是最后一名。下课后外班的一位同学说,你们班跑得真快,最后一名居然都跑了五分半,杨振斌笑呵呵地回道:“那位同学不是我们班的!”

  通过这样的过程,全班同学体会到了集体的进步和团结,形成了更加浓郁的体育文化,班集体荣誉感更加强烈。如今,当班里的同学聚在一起时,体育依旧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话题,王毅老师也是他们每次必定提及的、倍受尊敬的老师。在趣事回味中,“体育不再是简单的锻炼,而是班级凝聚力与和谐融洽氛围的一种元素和象征。”

  至今,杨振斌的耳畔还回荡着清华园里下午四点半准时响起的校园广播——“同学们,课外锻炼时间到了,走出教室,走出宿舍,去参加体育锻炼,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!”

  潜移默化的宣传,丰富多样的项目,澎湃的运动会……更新着包括杨振斌在内的清华学子对体育的认知,“过去说四肢发达、头脑简单,体育不是只简单地让你四肢发达,它更能让你头脑‘复杂’,这个‘复杂’就是马约翰教授所说的体育的迁移价值,是身心素质的提高。”杨振斌十分认同“8-18”的理论,“对于这个不等式奇异果体育奇异果体育,也有说7+18的,但是我觉得用8-18来表达更准确,就是你每天学习8小时的线个小时来锻炼,因为运动后的工作效率会更高,能够工作的时间也更长。”尽管这些年来工作一直繁忙,但杨振斌仍然坚持每天锻炼,“如果一天不锻炼,就会有一种负罪感”。

  清华坚持优良的体育传统,不仅是为了学生强身健体,更是为了“全人”的塑造。“育人至上,体魄与人格并重的理念根深蒂固,影响了不止我们一代人。”一方面,这体现在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去锻炼,“你们现在可能难以想象,当年清华要组织7000人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,而那时全部的参赛者也就2万多人奇异果体育。”杨振斌说,如果一辆车送50个同学,需要140辆车才能把同学们从学校送到当时赛程的起点广场。当时学校体育部要从全北京城很多车队租车才能凑够这一百多辆车,“那时的北马有差不多1/4的运动员都身着由李宁公司赞助清华的、紫荆色调的运动服,蔚为壮观!”

  另一方面,体育也是进行挫折教育的有效手段,“比赛总有输赢,赢的欢天喜地,要戒骄戒躁,继续卫冕;输的要卧薪尝胆,下次再战。”在杨振斌看来,“正是在反反复复的输赢中,同学们的抗压力和耐受力不断增强。”以42.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为例,相当于绕400米的标准跑道转105圈半,“如果一位同学能够不厌其烦地坚持绕西操场跑105圈多,你可以想象他的身体素质、他的毅力、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何等的强大。”

  随着对体育重要性理解的不断加深,杨振斌逐渐从清华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的践行者,成长为清华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。2002年初,他开始担任校党委,“学校历任、校长都对体育高度重视,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分管学校体育工作期间,学校主要领导提出体育课要全覆盖,而且要各个年级全覆盖。以前是大一、大二开体育必修课,大三是选修课,大四就没有体育课了,而现在则要从大一到毕业班全部上必修课。”

  清华对体育的重视,还体现在对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培养。杨振斌曾代表学校与时任校团委刘波谈话,希望他前往德国体育学科最好的科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回来后更好地参与清华的体育工作。最终,刘波不负学校的期望,学成归来。刘波曾发表《再谈体育的迁移价值》一文,其中写道,“认清体育的教育价值是很重要的。管理者能够因此而改变对体育的态度,真正重视体育;参与运动的同学会更自觉地去锻炼,会把体育当做完善自我、通向成功的桥梁,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兴趣、强身健体等表面现象。”

  离开清华后,杨振斌历任国家教育部思想工作司司长、厦门大学、吉林大学,现任上海交通大学。无论身居何职,他都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并身体力行去大力推动。

  “这些都是清华体育给我的启示。”杨振斌希望,“通过更完善的体育设施、更高水平的体育教学、更亮眼的体育代表队、更丰富的群体体育活动,营造出一个更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,让全体师生浸润其中,受到感染、受到熏陶。”

  2004年,杨振斌(中,时任校党委)与陈伟强(右2,时任体育部主任)、吴跃建(右1,时任体育部副主任)、陈伟(左2,时任校团委)和马新东(左1,现任体育部总支)在上海第七届大会赛场合影